2006还是2007年,第一次从网上知道,一位著名的国外管理大师说,企业管理是一个江湖骗子盛行的职业。当时觉得这句话太武断,是不是伤害了全世界数以亿万计的企业各级各类管理人员的职业骄傲,但现在觉得这个观点越来越具有现实意义。
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现有的企业管理者,管好一个团队、一个部门、一个职能中心的,几乎少之又少,团队合格成员到底有多少?人均产值是不是稳定增长?部门协同是否真的优秀?内部运行效率是否真的保持稳中有升?目标是否有较高的达成率?管理浪费是否得到合理的控制或改善等,管理人员要么不关注,要么没办法;
我们还会发现,一个所谓在一个行业或者一个企业比较优秀的管理者,到另一个行业或者另一个企业担任同岗位或者更高一点的岗位时,很多情况都会水土不服,排除更高级管理人员的干扰外,大多数对于工作怎么有效开展?目标计划怎么制定与实现?团队怎么成长?客户满意度怎么提升?上下衔接怎么高效?部门协同怎么改善?管理边界怎么把握等都比较难以组织和实施,最后要么灰头土脸逃之夭夭,要么就是灰心丧气一蹶不振;
一些管理类高学历专业人士或者管理咨询的大师们,利用各种学习而来的理论、管理分析工具、市场数据资料、类似企业管理的国学或者其他学科类知识,说着各类专业管理术语,分享着各种新鲜的管理理念,宣讲着各种似是而非的管理故事和案例。彷佛他们就是“昆仑山上下来的神仙”,各种企业问题和困难稍一指点就可以随风而去,但是一旦真的叫他们解决企业的具体管理问题,他们大多数时候要么顾左右而言它,要么说的方法方式基本是陈词滥调,摸棱两可;
此外,还有一类管理大师,不知道在哪个深山参禅悟道了多年,参透了多少古典“魔学”,悟透了各类“商业管理真相”,然后某一天神秘出山了,揣着各种“管理秘笈”,讲着各类神奇的“管理故事”,曝光了和各类企业家或名人的“神秘交往”,指点了多少大企业“力挽狂澜”,最后发现,都是吹牛不上税的江湖“成功人士”。
为什么会存在这些现象呢?因为我们真正的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都知道,管理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管理者必须以现场作为一切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属点。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什么是现场呢?员工工作的地方就是现场。但是我们很多不合格的管理人员或者管理大师都缺乏以下基本的“现场实践”;
一是缺乏有更多现场的系统实践经历。我们很多的企业管理者,要么是销售执行突出做了管理者,要么是技术优秀做了管理者,要么是学而优则管,缺乏在更多企业的更多场景更多岗位上的实践,虽然技能优秀,但实践经验其实很有局限,不能解决更多不同场景的问题;
二是缺乏有更多的系统性的实践训练。除了实践经历外,更多训练其实也是个很好的方法,但是我们很多管理者的管理训练做得相当少,甚至可以说无。有些管理者会说,我参加了大学的MBA课程学习,或者跟随某培训商学院上了很多课程,其实这是一个认知误区,近日某大学的校长说,其实现在我们学校的很多知识落后于社会企业实践。至于培训商学院,那根本就不可能培训出合格的管理人才。系统性实践培训该怎么来做呢,需要一位现场管理非常好的管理教练来教你识别和认识现场问题,如何按照管理的逻辑去思考和系统性解决问题,如何改善现场的工作等;
三是我们很多管理者大多缺乏系统性的实践思考。很多管理者在工作中只是注意了各类管理问题的出现或管理问题的解决,几乎很少思考这类问题的出现的逻辑是什么?是偶然还是必然?是偶然如何预防?是必然如何系统性地防治出现?此类问题的解决是机会造成还是管理能力的提升解决的呢?解决这个问题的经验是否可以复制?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和工具来解决此类问题?作为这类企业或者这类团队中,我能不能善于识别相关管理问题,能不能特别擅长解决此类问题?由于大多数管理者并不擅长思考,很多现场管理是随遇而安的状态,当然也不可能去花时间系统思考,导致没有真正的管理经验积淀和管理素养提高。
还有就是,很多的管理者或者管理大师可能并不知道,自己的个性特质就不适合做一个管理者,更不适合去做一个教导管理者的“管理大师”;那么,如何识别一个管理者或者管理大师是不是真的具有较高的管理素养,很简单的办法就是,一是他对管理现场有多大的兴趣?是否对现场隐形问题有识别能力?二是不断问问题,看他的解决方案是否具有操作意义?如果二者兼备,那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管理者了。那种不到现场、不善于解决具体问题的管理专家、大师或优秀管理人员,完全可以弃之如履;
当然,中国市场经历了四十多年的发展,优秀的管理者还是层出不穷,是值得我们后进者或者有志于管理执行或管理咨询的人好好学习的。
向困难时期的所有经营者管理者致敬!
加客服微信:qmsd3699,开通VIP下载权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