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庄严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担当。一九九八年,刚过日立之年的我,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即将结束长达十五年的军旅生涯,转业到地方工作。就在此时,经朋友介绍推荐,我进入新组建不久的市农村信用社领导机构——西安市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办,国办、省办类同),开始试用期工作,由此奏响了我与农村金融工作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的深情序曲!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根据国家金融体制改革政策要求,全国农村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从一九九七年开始脱钩(即从管理体制上脱离隶属关系,从经营理念上转变为主要为三农服务)。经历人民银行管理、人民公社信用部和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业银行代管,到如今脱钩后的自成体系,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无限光明的美好前景,上从市办机关领导,下到区(县)信用联社、乡镇信用社以至于遍布基层每个行政村的信用站“站干”,全市数千名奋斗在农信战线上的干部职工,正满怀希望,以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投身于热火朝天的农金体制改革大潮之中。机构设置、人员调配、规划制定、理念转变、制度建设、技术支持、后勤保障、业务规范、市场拓展等等,方方面面的工作任务都十分繁重。而初建不久的市办机关,多数科室配置的领导和员工都仅仅只有三五个人。于是,一人多岗,加班加点便成为常态。此时此刻,我的加盟,正可谓恰逢其时。

记得那是春节后去市办报到的第一天,办公室沈主任从摞得高高的文件堆里抬起头来,微笑着对我说:你在部队搞过宣传工作,恰好市地方志办公室的新一辑年鉴在向咱们征稿呢,你就给咱们抓紧把年鉴稿写出来,顺便熟悉一下全市农村信用社的工作情况。说完,沈主任把一沓一九九七年度全市农村信用社工作总结的复印件交给我。然后说,咱们办公室空间狭小、事务繁杂、来人又多,你就把资料带回家去,稿子写好了再过来。

领受了任务,我返回家中,用两个白天加两个晚上的时间,先埋头阅读。从国办(即国务院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指导性文件,到各地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先进经验,再到取得的改革成果,力求对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新一轮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工作有一个整体上的感性认识和宏观上的大致把握。

接着,用一天一夜的时间,把上一年度全市农村信用社的工作总结逐字逐句阅读了三遍,又一笔一笔勾出一年来全市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经营管理工作取得的三个方面的主要收获、具有的六个方面的主要特点、展现出来的五大工作亮点和在四个方面取得的历史性突破。在此基础上,用一天时间打好草稿,一天时间修改完善,一天时间认真誊抄出初定稿。一周后,我带上两套参考资料和一篇抄写工整的三千多字的年鉴初定稿,向沈主任做了汇报。

沈主任把年鉴稿认真的通读了一遍,之后,严肃地指出了我在文中错写的辖字(“全辖……”一句中的“辖”字,我竟然误写为左车右唐了),然后,满意地点点头,表示对我一周来紧张工作的肯定。最后,沈主任给了我一个年鉴编辑老师的电话号码。经过联系,我当即把修改后的稿件传真给了那位编辑老师。几天后,编辑部主任给沈主任打来电话,夸奖市办是全市数十家金融机构中接到征稿通知最晚但交送稿件最早最快的单位!得知这个消息,我暗自窃喜:自己多年的写作积累,终于在农金体改这一崭新的事业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打罢春来是夏天。初夏的一天下午,沈主任又把我叫到办公室,交代说,根据市办年度工作安排,上半年准备组织全市十三家区(县)信用联社的办公室主任和文书,举办一期公文处理与应用文写作能力提升培训班。因此,安排我一项新的任务:先在熟悉的高校或者媒体找一位理论基础扎实、写作经验丰富的老师来给大家授课。然后带队到秦岭深处刚刚组建起来的信合职工培训中心,组织管理好这一期培训。

走出办公室,我立即在脑海里对曾经结识的几家主流媒体和知名大学里的师友们进行了筛选,最终选定了曾在自学考试辅导班给自己带过课的西北大学中文系的一位老师。第二天下午,我乘坐公交车如约到西大拜访了这位老师,并与老师商定了培训的时间和具体内容。返回市办,我又按照沈主任的要求,拟定了为期一周的培训计划和参训通知。

“五一假期”结束,来自全市各区(县)信用联社和直属信用社的35名办公室主任和文书,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齐聚崇山峻岭中的沣峪深处搂子石培训中心,开始接受全市农金体制改革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业务培训。

那时候,农金体制改革初始,百废待兴。说是培训中心,实际上只是把沣河西岸一块平地上的十几间土木结构的已经被山民们弃用了的住房,稍加修葺装饰之后,分隔成为集体宿舍、教室和厨房餐厅三个功能空间而已。吃喝洗用的全是山泉水,米面油、肉蛋菜也是从山外市场统一采购好后,用专车送进近百里的深山之中。

时值初夏,山中草木茂盛,河谷蚊蝇乱舞,环境的恶劣、条件的简陋,可想而知却又大大出乎同志们的预料之外。尽管如此,这些来自基层信用社一线的骨干们,仍然满怀对农金事业的热切企盼和真情挚爱,倍加珍惜这次难得的培训机会,努力克服眼前暂时的困难,全力以赴投入到紧张的培训学习之中。

课堂上,大家如饥似渴,全神贯注,认真听讲,不耻下问,做好笔记。短短七天,大部分同志反映,统一发放的厚厚的笔记本已经写得满满当当,都快不够用了。此前,困扰大家许久的请示和报告、通知和通报、消息和信息,以及经常使用的函等文种的特点和区别,抄送和抄报等公文处理方法的使用问题,通过老师的反复讲解和同志们的刻苦练习,结业时,基本上得到了完满的解决,并都能够正确地使用。

课余时间,大家或漫步在沣河两岸、或攀登上观音山巅、或在模拟采访的路途中、或在联欢晚会的篝火旁,与老师交流学习体会,请教写作技巧,与同事沟通改革情况,分享工作经验,确立新的奋斗目标。甚或有年长的大哥大姐,当起了月老红娘,给刚入职不久的参训大学生新工牵线搭桥,从而让培训班在团结紧张的气氛中,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奋发向上的动人景象。让我这个久居军营、过惯了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军队生活的准农金新人,耳目为之一新,心灵受到不小的触动。

多年以后,不管遇到曾经参加培训的已经光荣离岗退休的老主任,还是遇到已经逐渐成长为省、市、区三级各类金融机构的高管的当年的小文书,每当提起有全市农金系统“黄埔一期”美誉的这一期培训班的逸闻趣事,大家无不感到由衷地自豪和万分的怀恋。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这年十月,我如愿转业离开部队,踏入农村信用社的大门,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农村金融战线上的新兵。年末,我在认真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撰写的报告《农村信用社:规范后的问题与对策》,光荣入选省办和省金融学会共同组织的首届全省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交流论文之列,我也荣幸地受邀参加了这次规模空前的研讨会。

在这次接近百人的研讨会上,我做了交流发言,报告了自己的调查研究视角和运用的分析方法,运用来自基层信用社改革实践中的鲜活事例,揭示出了调研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比较可行的对策建议,得到了与会领导和专家的充分肯定。与此同时,我也借此机会,虚心向兄弟单位的同志们和与会专家学习,并与他们一道,为全省农村金融事业的改革发展出谋划策,提供智力支持。

这年冬天,西安的天气格外寒冷。为了培育先进的信用社企业文化,增强联社的凝聚力和职工的向心力,提升联社在辖区农村、农民和涉农企业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我在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同志们的热情帮助下,开始创办联社自己的第一份内部刊物——《莲湖信合之窗》。

巧妇好为有米之炊。数九寒天,我和信用社的同志们驱车上百公里,深入客户在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花卉种植基地,钻进潮湿闷热的日光温室大棚,观看百合花的喜人长势,倾听管理团队和科研人员讲述艰难曲折的引种栽培历程,共同展望来年美好的市场前景。一次次地深入采访,一天天的写稿改稿,终于为内刊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接着,调整栏目,学画版样,选配图片,一路坚持下来,殊为不易,却乐在其中。特别是出版印刷环节,为了达到理想的视觉效果,在通讯尚不发达的当时,我不得不和另一位同事一道,多次往返于西郊单位和南郊印刷设计公司之间进行沟通协调。每每站在瑟瑟寒风中的站台上,翘首期盼姗姗来迟的公交车,一种天降大任的使命感和非我莫属的责任心便油然而生,也成为今生永远难以磨灭的青春记忆。

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努力,在1999年新年元旦到来之际,200册栏目丰富、内容充实、设计大方、装帧精美的散发着清新油墨香味的《莲湖信合之窗》内刊闪亮登场。从此,这份小小的内刊,就成为向系统内外展示联社崭新形象的靓丽窗口,连结联社与职工感情的桥梁与纽带。直到2015年末,联社机构经过多次改革,最终实现了向现代化商业银行的华丽转身,而令人永远铭记在心的是,这本不定期编印的内刊,在两代人的不懈坚持下,总共出刊200多期,印行一万多册,为辖区农金事业的发展摇旗呐喊,击鼓助威,做出了自身应有的贡献。

在此后的岁月中,我二十多年如一日,深度参与了所在城市辖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全部过程,全力奉献于农村信用社向农村现代商业银行转型的艰难历程,全面见证了农村信用社在新世纪初期,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十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也谱写了一阙永藏自己心灵深处的无限美好的人生华章!

作者:李福钧

单位:陕西秦农农商银行

加客服微信:qmsd3699,开通VIP下载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