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华为如何培养人》,第一章
打开华为官方网站,我们可以看到华为董事会、监事会等核心管理机构的人员名单,也可以查阅梁华、郭平、徐直军、胡厚崑等17位董事会成员的信息,包括每个人的履历。看完每一位董事会成员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基本上都是从学校毕业以后就直接进入华为工作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少数人有其他企业很短暂的工作经历,如郭平、陈黎芳等)。换句话说,华为现在最核心的管理团队,基本上都是华为从新人开始培养起来的。
华为的高管队伍,不但现任基本上都是内部培养的。在华为的发展过程过程中,华为也极少引入“空降”高管。1995年,四通副总裁李玉琢曾经空降华为担任副总裁。后来,他几起几落,最终于2000年元旦离职。现在,华为即使招聘空降兵,也通常不会将其安排到关键管理岗位上,而是安排其担任技术专家或管理副职。近十几年,由于快速的国际化发展,华为在海外有不少高管采用空降兵。但是,华为集团总部的核心高管仍然采用自主培养模式。
华为不仅在高管培养方面非常出色,而且其人才队伍的培养能力也非常出众。在国内,人才培养能力出众的企业,除了华为,还有阿里巴巴、万科和平安等。不过,万科培养的人离开万科以后基本上还在房地产行业,平安也类似,这些企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基本上还是在原行业中流动。相较而言,华为培养的人才更具有跨行业“迁徙”能力,这也说明华为的体系建设能力、平台深度是优于其他优秀企业的。
按照我们的常识进行理解,科技公司一般而言竞争力强、发展空间大。有些科技公司位列世界500强,但其“战斗力”就一定强吗?为了更加客观地判断一家企业真正的“战斗力”,国外一些分析师引入了“人均产出”这个概念,用人均产出对比分析业务模式基本相同的企业更有说服力。
【第九条】我们强调人力资本不断增值的目标优先于财务资本增值的目标。
——1998,《华为基本法-走出混沌》
截至2020年,22年的时间过去了,根据华为公开发布的运营数据,我们可以对比分析华为的几项运营数据。
- 业务收入:从89亿元增长到8914亿元,增长至原先的100倍。
- 员工数量:从9400人增长到19.7万人,增长至原先的21倍。
- 人均业务收入:从94.7万元/人增长到452.5万元/人,增长至原先的4.8倍。
华为的人均业务收入与同行业企业相比,大致处于什么水平呢?
2000年左右,华为做过与主要竞争对手(包括爱立信、诺基亚、思科、微软等)的对标分析,华为的人均业务收入大致是这些世界优秀企业的1/6~1/3。

图 华为与友商人均业务收入对比
2015年,Expert Market曾对世界顶级科技企业的人均业务收入做过一次调查,苹果公司高居榜首,其次是谷歌、软银和微软。如果仍然以2015年调查的企业为标杆,按华为2020年人均业务收入进行对比,华为可以排在第八或第九名。与其他公司相比,华为的人均业务收入大致是苹果公司的1/3,Alphabet(谷歌的母公司)的1/2,微软的2/3。20年前,微软的人均业务收入是华为的5.6倍,现在只有1.5倍了。

图 华为等高科技企业人均业务收入对比
加客服微信:qmsd3699,开通VIP下载权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