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笔者和大家分享了企业成长前两步。中小企业要想穿越周期,不断进化成长,需要不断地提高战略管理成熟度,同时将工匠精神升华为创新文化。但仅仅做到此还不够,中小企业若想成长得更快速一点,还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企业成长第三条从领导驱动到人才驱动

中小企业要成长,首先治理结构必须进化。治理,就是构建秩序,目的是解决潜在冲突以实现共同利益。治理结构,是指一种制度安排,在这种制度安排下,交易得以有效实现。

中小企业起步的时候,企业领导者创业,带领团队开疆扩土,销售收入规模增长,市场边界扩大,团队也随之壮大。在创业阶段,企业领导者往往是身兼多职,一个人管全公司,从决策到执行,跟踪业务全流程。

企业的治理结构是直线型的组织结构,特点是从上到下,垂直管理模式;资本收益力创造价值,高度集权,单一负责人,管理者对下属工作负全责;从上到下的指令层层分解,管理灵活,提供简单、成熟的产品;竞争的方式主要是迅速占领市场;企业竞争力来自“团结就是力量”“人多力量大”。

但是创业到一定程度以后,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这种直线型的治理结构就会成为效率的羁绊。因为决策过于依赖企业领导,尤其是企业发展到这个时候,第一代创始人往往已经到了五六十岁的阶段,需要有更多的新生力量人才为团队注入生命力。因此治理结构也要随之改变,要从领导驱动变为人才驱动。

当发展到规模化生产的阶段,企业需要的是组织力,用组织行为来经营公司。俗语常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但是企业如果从百年远景的角度展望,创业者最终就一定会退出公司的历史舞台。因此,对于一家有志于做基业长青的企业来说,应该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创业者”。同样,员工团队也会面临一代又一代的接力,因此也会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员工”。

那么公司要持续发展依靠什么?要依靠组织力,企业组织就如人体组织一样,细胞会新陈代谢,但是只要组织像人一样有生命、有思想、身体健康,企业就可以有强大的生命力应对时代的变化,走向未来。

所以中小企业要重视团队,从领导驱动发展到人才驱动。我们到企业调研,十有八九都会说企业缺人才。一次,有一位企业家问我们,人才一般会选择到工资更高的头部企业里去,当企业想要发展的时候,却没人可用。这个问题很困扰企业家。所以,怎么和头部企业抢人才?

这个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第一,在薪酬的设计上,要使用保障性年薪+系数工资的结构。企业在做人员年度收入规划的时候,必须确保13个月的保障年收入,中层14个月、高层15个月。如果公司效益好,员工的收入再乘以相应的放大系数。保障年收入加上系数工资,构成员工的如果企业经营不好,员工的保障年收人不受任何影响,关联承总收人。担的是利润分享部分。在员工整体收入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就更容易稳住人才。人才不会为了一年的波动选择跳槽,但管理者必须要消化这种短暂的波动。

第二,企业要做好发展增量结构的设计。如何在波动中,保证人才不会有大的流失?这实际和企业的发展增量结构设计有关系。“你请人才过来干什么?”比如说,企业要从5亿做到10亿。那么实现10亿的增长点在哪里?每个增长模块配备的人才是什么?人才是为了哪一个部分的增长而来?如果按照这个结构来设计,企业受到影响的部分就不是全部,而是增量模块。

第三,邀请人才来“打江山”。在邀请高端人才加盟时,一定要用“打江山”的概念。所以,在和中高端人才对话时,最好要谈三到五年规划。谈邀请他来创造哪些新的增量?一起把公司做成什么样子?这时候人才的心理定位,就不是一年的收入,而是5年左右的发展。真正的高端人才,更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

第四,不要和同行抢人才,要引入跨界人才。和头部企业抢人才,实际上默认是在和同行抢人才。现在,我们不主张大家和同行去抢人才,同行谁做得好就去挖谁。我们为什么不到客户行业去挖呢?我们要学会引入跨界人才。

第五,规模化人才引进。企业发展到一定体量时,每年要规模化地大专院校引进人才,进行批量化培养。

第六,设立双总部。多氟多董事长李世江曾分享到:有一次他去上海寻觅人才。当时,就遇到一个问题:河南焦作地处四线城市,即使把人才挖过来,也留不住。一位朋友给了他很大启发:“你不能就焦作谈焦作,比如在上海搞一个办事处或者运营中心,问题就解决了。”区别到底有多大?朋友回答:“如果在焦作招人,你要教这些人该怎么办;如果在上海招人,是这些人才教你怎么办。”这番话给李世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同时他也意识到“必须到人才集中的地方去组建团队。”

我们一直在研究“第二总部”这一现象,比如平安保险的第二总部在上海。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中国企业要突破发展瓶颈,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在国内建设第二个总部。这是一家公司由大到强的转折点。同时,全球人才运营也必须要建立双总部。

以前对人才常用的管理方法是选、用、育、留,或者聘、用、育、留。如今驱动人才不仅要科学的管理方法,还要上升到企业文化驱动。所以,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用企业文化当中所包含的使命、愿景、价值观,把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关联起来。对每个个体而言,有生存需求、发展需求,所以企业要首先保证员工能够发家致富。要实现这一点,就依赖于建立增量共享机制,也就是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创造了价值增量以后,也要让员工获得共创共享的回报,特别是让奋斗者、超级奋斗者获得高收入、高回报。

设计科学的增量共享机制、合伙人机制,思考何时启动多级股权激励,都要摆上日程。企业的合规经营,还牵涉到股东、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有效运作,捋顺这些事情的过程,就是在消除企业的治理结构盲点。

治理结构的问题有很多需要考虑的地方,我们在长期服务企业过程中,和不少企业家讨论到企业如何合规经营、如何迈向可持续发展和公司治理的时候,发现有一些问题在大部分企业普遍存在。譬如,管理者要不要领工资这个问题就困扰了很多企业主。有些管理者是不拿工资的,但如果放到治理层面来看,这都会涉及公司的可持续性,还会涉及管理者、个人和家庭的安全。

所以建议企业主要用上市计划的逻辑来思考,用资本战略带领企业走出治理结构的盲区,这会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共识。尤其是2021年9月3日北京证券交易所注册成立以后,会推动一大批专精特新的企业迈人资本市场。治理结构是所有中小企业必须正视的一件重要又关键的事项。

企业成长第四条从团队力到组织力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于2011年12月25日在撰写的内部文章《一江春水向东流》中说道:“我后来明白,一个人不管如何努力,永远也赶不上时代的步伐,更何况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只有组织起数十人、数百人、数千人一同奋斗,你站在这上面,才摸得到时代的脚。”

企业要迈向组织驱动,要建设企业的组织力。把“力”的概念引入到组织来研究,是把企业作为生命有机体来看待,组织力代表了企业成熟度。有组织力的企业的表现是成熟稳重,处变不惊;深思熟虑,从容应对;举重若轻,临危不惧;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企业要进化到一个稳重成熟的阶段,首先要持续提高标准化程度,提高组织效率,集中资源应对变化。标准化包括四个方面的标准化:流程、组织和运营的标准化,战略管理机制的标准化,公司治理的标准化,应变机制的标准化。企业标准化的过程,要警惕因为过于标准化而导致僵化,因此也要保持持续进化能力和应变能力。

如何保持持续进化能力呢?通过知识管理,企业要持续提高卓越绩效机制优越性的组织能力;要持续变革,组织能力才能持续升级;机制版本要不断迭代;还要持续做文化升级,创造领先优势。

而要有应变能力,就是强调要有快速适应环境变化的组织能力,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应对。如何提升企业的应变能力呢?危机事件是一个合适的锻炼时机。譬如2020年突然出现的新冠肺炎疫情,企业在面对“黑天鹅”事件时,无论是在产能方案、交付能力、产品策略等方面都要有敏捷的反应能力。

在不确定时代,组织变革已经成为常态。根据美国管理学界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企业的变革周期平均在五年左右,进入21世纪之后,企业变革周期缩短为两至三年。

通常而言,有六种外部力量推动组织变革,包括劳动力的性质、技术进步、经济冲击、市场竞争、社会发展和世界政治。从企业内部而言,也有五种力量在推动着变革:战略转变、经营困境、边界演变、模式转变和员工呼声。

组织变革通常有三种时机:顺风顺水、愁吃愁穿和生存危机。顺风顺水就未雨绸缪,围绕中期战略目标和长期发展蓝图考虑组织变革,显然这是主动变革。面临经营困境甚至是生存危机时才考虑组织变革,当然就比较被动了。美国企业比较喜欢在顺风顺水时推行组织变革,其成功概率往往更高。这也是我们所推崇的。引领变革的首要前提是理念变革,只有在理念上与时俱进,其他变革才会随之发生,最终带动企业的文化变革。

很多时候,不少企业领导者邀请我们咨询公司,其实是发挥“外来和尚好念经”的作用,借助我们的思想理念去影响团队。这就回到另一个问题,企业在进行组织变革的时候,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寻求外部咨询公司给予指导。

首先,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每家企业身处某个行业中,能够对该行业有深刻的洞察,但是环境是趋于复杂多变的,仅依靠过往或者某个领域的经验,无法应对多种因素叠加下出现的状况。咨询公司作为第三方,因为见多识广,积累了很多企业案例,所以更容易看清楚企业的现状和本质问题,找到解决方案。因此,一家企业不论是主动变革,还是断尾求生,都需要外部智囊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通过项目拉动组织变革。

每一家优秀企业的背后至少有一家长期合作的咨询公司,这个不是中国的经验,而是全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企业的经验。据管理咨询报告统计,英国有80%的企业会采购咨询服务,美国有75%,日本有50%。虽然这个数字目前在中国只有8%,但在持续增长中。也有越来越多的事实可以见证,越优秀的企业越重视外脑的助力。譬如华为在2001年就开始引入咨询公司,它成功的背后有17家咨询公司,其中最著名的,就是20世纪90年代华为引入的IBM咨询项目。

咨询公司具体能在哪些方面给予企业指导呢?它们给企业做参谋的优势体现在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的先进性、系统性和实践性上。

先进性:解决企业变革仍然用几十年前老套、不适应的工具方法的问题。管理咨询公司本就是研究管理的,往往会采用高端、先进的管理理论、方法和工具,结合企业当下的现状、市场的环境,并发明新的管理方法论和模型,实现企业的管理优化。

系统性:解决企业盲目变革、缺乏全局观和系统解决方案的问题。企业自己的变革,往往是零散的。如果没有实战变革成功的经历,就没有全局观,往往如同盲人摸象,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咨询机构能够帮助企业建立一个能够解决问题的、有效的系统性管理框架,这个框架是在其他企业有过成功实践的,比企业自己去摸索更高效。

实践性:解决了企业变革中可能遇到的很多深度问题、偏门问题。咨询公司的顾问为不同行业的企业客户提供过咨询服务,在单个领域研究的纵向深度是不可比拟的。很多问题即使是讲变革的书里也不一定有记录,但真正有实践经验的人,早已碰到过这些问题并已经有了成熟的解决方案。

咨询公司可以从流程、体系、制度、机制、文化、危机应对等方面,给企业提供独立第三方的见解,不被内部的利益关系所左右,能为企业提升组织力提供战略陪伴的源动力支持。

做企业永远无法一劳永逸,“长寿”是最高的标准,时刻保持“危机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长寿”有多难?看一个数据就知道了:中国每年约有100万家企业倒闭,平均每分钟就有2家!8000多万中小企业,平均生命周期只有2.9年。超过98%的中小企业成立10年内就会消亡。一个企业很容易消亡,尤其是在企业小,实力不够强大的时候,任何一个战略上的错误都有可能为企业带来灭顶之灾,例如核心知识产权被窃取、对大方向或主航道判断错误、资金链断裂……作为企业创始人首先要有“求”的意识和“变”的决心,在行动上才会求变、求新,企业才能真的穿越周期,获得成长。

加客服微信:qmsd3699,开通VIP下载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