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实而生,乘“十”而上。值苏商会创会十周年之际,苏商会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特别推出了“感恩回馈 赋能纾困”——庆祝苏商会成立十周年系列活动,包括直播大餐、赋能大课、超级大脑、星光大道、庆典大会等,从多维度赋能纾困,打造良好的内外部共赢生态圈。

在这一系列庆祝活动中,“打头阵”的是苏商会智库大直播,12位解决方案专家将带来“穿越乌卡”之“纾困十二实招”,从组织管理、精益经营、数字化转型、系统化再造、开放式创新、韧性领导力等多角度,分享接地气且直接有效的纾困方法。

8月17日晚上,

开创式创新研习社创始人、产品创新系列畅销书作者、苏商智库开放式创新工作室主理人李冠辰

做客苏商会直播间,就《人企合一的创新之道及落地策略解析》这一主题作精彩分享。

以下是李冠辰老师的直播分享内容:

“人企合一”的创新方能落地

“乌卡时代”一词当下非常流行,这是一个对我们所处时代的精准定义。“乌卡”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军方提出的,形容一种易变的、不确定的、高度复杂的状态。这样一个时代,黑天鹅事件、灰犀牛事件频繁发生,困难、动荡、无常已经成为企业生存环境的常态。作为企业的领头人,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究竟如何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下为企业谋生存、谋稳定、谋发展?

我们可以从古老的《易经》去寻找一些智慧,《易经》里有句话说得非常好: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面对各种变局和不确定性,企业必须要创新,这已成为共识。但是盲目的创新代表着无限投入的试错成本,甚至等于自取灭亡,所以今天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就是既然创新这么难,风险这么大,失败率这么高,我们应该如何通过管理策略的优化调整,去降低创新的风险、提高创新的价值回报呢?创新是一个宏大的话题,下面我把“人企合一”作为切入点和关键词,辅以三点落地执行的思路启发,希望对正在面临创新困局的各位有所启发。

1.要让每一位员工加入创新的队伍

创新不仅仅是企业或者企业领头人要思考的问题,否则这样“一头热”的创新注定是无法有效执行的。我们常常看见一种情况:企业领导人以创新为己任,却忽略了企业的主体——员工团队对于创新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程度。员工若没有创新的积极性,缺乏创新的技能,或者企业没有给员工足够的保障和容错机制,致使其没有创新的勇气,那么这家企业的创新终究是“浮在空中”,是无法落地产生成效的。因此创新一定要调动起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同时应尽可能设置完备的容错机制和激励机制,去充分包容、鼓励和嘉奖冲在创新队伍前列的员工。只有员工和企业一起去使劲,才能把创新的基因渗透到企业的每个角落,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找到一条最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现状的创新道路。

2.企业要着力打造创新型人才

总书记曾指出: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型的人才。在整个创新活动中,人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想打造一个创新型的组织,其根本在于要有一批创新型的人才。那么什么是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需具备哪些特质?美国哈佛大学创新实验室指出,创新型人才应具备七种核心能力:批判性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跨界合作与以身作则的领导力、灵活性与适应力、主动进取与开创精神,口头与书面沟通能力、评估与分析信息的能力,以及好奇心与想象力。在此基础上,我总结出创新型人才的三大要素:

第一是积极的心态。心态是一切工作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心态左右思维方式。只有心态积极向上的员工,才会具有创新求变的内驱力。积极的心态包含许多因素,对于创新型人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包容心和同理心,要对不同意见保持开放的态度,而不是固执己见。同时要有换位思考的能力,因为对于企业来说,创新的最终落点一定是在用户,“创新”出一个产品或者一个创意,一定是要为用户解决一些问题的。只有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能确保最终的产出是用户需要的、想要的。

第二是极强的行动力。一个乐于思考、勤于钻研、勇于开拓的人,必然也是“闲不住”的、善于实践的。行动力又包含以下几点要素:一洞察能力,即发现未知、洞察潜在需求、洞悉潜在市场的能力。二是资源整合能力,在这样一个经济环境动荡的时代,对于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发挥其长板优势、弥补其短板不足,一家企业所缺失的短板,大概率恰恰就是另一家企业的长板,只有具备高超的整合能力,才能够整合到性价比更高的资源,去弥补自身的不足,而不是一味闭门造车,浪费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三是沟通说服能力。创新者与空想者的区别在于,创新者最终一定会把一个想法变成一个产品,带来商业价值,这个过程包含大量的沟通工作,才能为创意最终的落地带来合作伙伴和资金注入,所以沟通能力对于创新的落地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是另辟蹊径的思维方式。创新型人才不论面对新的问题还是旧的问题,都会尝试用新的思路去解决,而不是用过去常用的、别人用过的方法,这就是创新型人才在思考问题的方式上最大的特征。

关于创新型的思维方式,这里也做几点归纳。创新型人才在思维方式上一般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一是结构重构思维。这一思维方式的代表人物就是苹果创始人乔布斯,他非常善于把一个产品的元素拆开、打散,重新基于用户的需求做排列组合,衡量取舍,最后构想出一个新产品。

再说到我们中华民族,自古我们就是一个非常善于用结构重构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表达愿景的民族,比如中国龙的形象,在实际中是不存在这种生物的,但是我们的祖先用结构重构的思维,把多种动物的特征、多种美好的寓意整合起来,加以一些想象力,就成为了代表中国精神的龙的形象。这在如今的企业创新中仍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思维方式。

二是移植借鉴思维。字面意义上,这是一种模仿借鉴的方式,但是模仿有不同的层次,最低一层就是单纯模仿,直接照搬,甚至抄袭,这些是不可取的。对于行业中的优秀先例,我们可以进行借鉴,合适的做法是在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更高一层就是思维移植,相当于把一个领域里适合自身的一些创新思路,跨界“嫁接”到另外一个领域。

三是逆向思维。这种思维往往是比较革命化的、颠覆性的,同时具有比较大的行为风险,但对于优秀的创新型人才来说,这也是不可或缺的“思想燃料”,是促使他们产生颠覆性创意的动力。对于真正具有颠覆性思维的人才,管理者也要给予足够的空间和期待,往往一个企业某项创意的“一鸣惊人”,都是需要力排众议、克服万难去达成的。

“人企合一”的具体操作思路

1.企业要有创新目标和方向感

企业想把自身打造成一个创新型的组织,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先行审视自己的目标体系,包括战略目标、细分指标等等,如果企业目前阶段的收入利润、市场占有率等指标没有一定程度与创新挂钩,那么这家企业的当务之急是调整战略规划,明晰创新目标,把创新列入企业的不同阶段发展蓝图中。

2. 企业要营造创新环境,打造创新氛围

要让员工在企业里,无论是在线上还是在线下,无论是基层员工还是企业高管,都能够感受到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创新氛围。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以身作则去营造一种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

3.企业要为创新者提供资源

创新需要资金,需要技术支持,需要品牌推动。企业管理者要做的是把所有资源变得开放、可获取、可整合。一家创新型的企业是像海一样开放包容的。国家鼓励万众创新,其关键在于大企业要先动起来,要增加这种开放式创新的力度。如能建立这种开放式的创新格局和模式,就能够帮助更多的创新型企业获得更多技术成果,弥补自身短板,同时也能够降低创新的风险和成本。

“人企合一”对于人力资源的要求

我们要相信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人才都在企业外部。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说企业内没有人才,而是企业要保持人才通道的透明开放,要持续对外寻找与自身创新需求、创新战略相契合的人才,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实力来吸引更好的人才。企业只有源源不断地流入优秀人才,才能保持创新发展的活力。

“创新”是指事,是用新的成果带来新的价值,但“人企合一的创新”重心就在于人,即创业者及创业搭档对其现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对能够获取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所以“人企合一”的核心是人的身份的转变,由承担部分责任和收益变成了承担全部责任和收益。

眼下我们看见很多企业所谓的“全员创新”,就是发起一个创新活动,大家提交一些创新的想法、创新的思路,这样的创新看似是调动了企业的每一个人,实则只是走了个过场,没有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改变。因为如果在制度层面把创新当成儿戏,在员工的角度看来,不过是上级提出了一个创新的口号,那么就口头响应一下,至于是否实施,和他们并无关系。企业应当建立一定的机制来规范整个创新流程。创新成功了,在队伍中打头阵的员工可以超额分享创新的回报;创新失败了,也有明确公正的责任回溯机制,这样才能够激发员工以全身心的热情去投入创新,同时对自己的创意、对自己的行为充分负责。只有建立起风险与效益对等、责任与权利匹配的人力资源机制,才能使企业和员工得以共享创新成功的收益,共担创新失败的风险。

最后,人企合一的创新对于多数企业来说,都包含一个把创新重心由事向人转移的过程,我认为未来员工和企业的关系会变成平台和窗口的关系,员工创客化是一种主流的发展方向。企业要勇于变革,及时调整自身的经营思想,只有先打牢企业内部人才制度创新、流程制度创新的地基,才能盖起坚实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大厦。

加客服微信:qmsd3699,开通VIP下载权限!